摘要:中国骨科器械行业正从制造导向迈向系统化创新与全球化竞争。市场保持稳步增长,3D打印、可吸收材料和智能手术系统加速升级。企业出海步伐加快,从新兴市场拓展至欧美高端领域,商业模式也正由“卖器械”转向“交付手术”。未来,本地化、数字化与生态化将成为行业关键词,中国企业正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方案提供者”。
骨科是一门聚焦于骨骼、关节、脊柱及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韧带、肌腱)损伤、畸形与退变治疗的外科专业。治疗方式涵盖保守治疗(理疗、药物)、微创手术(关节镜、椎间孔镜)及开放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等)。随着人口老龄化与运动损伤增多,骨科治疗需求持续增长。
骨科植入器械是通过手术置入人体,用以修复、支撑或替代骨骼与关节功能的高风险医疗器械。典型产品包括接骨板、螺钉、髓内钉、脊柱固定系统和人工关节等。因需长期留体,产品必须满足美国FDA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及欧盟MDR(Medical Device Regulation)的等严苛认证标准。手术中还需冲洗、引流、敷料等辅材,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
按应用划分,骨科器械主要分为创伤、脊柱、关节及运动医学四大类,其中前三者约占市场八成,是行业核心板块。
二、市场格局:中国骨科器械市场规模与增长逻辑中国骨科器械市场仍处于稳健增长阶段。Grand View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3 年市场规模约 28.6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达 45.8 亿美元,2024–2030 年复合增速 6.9%。其中,脊柱板块年均增长约 8.5%,关节置换受益于老龄化和国产替代,成为最具确定性的增长赛道。
目前我国骨科植入器械的渗透率不足 1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40%–70% 的水平,仍有巨大结构性提升空间。关节类产品长期被进口品牌垄断,但国产厂商正凭借技术进步、成本控制与政策支持快速追赶。
总体来看,中国骨科器械行业正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提升”。尽管高端市场仍由外资主导,但国产企业的制造与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行业正逐步形成以创新和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的竞争格局。
中国骨科器械的创新正在从“单一产品突破”迈向“系统化、数字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新材料、3D 打印和智能技术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三大方向。
在制造方式上,3D 打印(增材制造)推动了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通过金属或高分子材料的精准打印,医生可以为患者量身定制植入物,实现更好的贴合与功能重建。积水潭医院与华科三维合作开发的钛合金椎体支架、威高的定制膝关节假体均已投入临床,标志着中国企业从标准化生产走向高端定制。
在材料创新方面,企业正积极探索更具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特性的材料。迈德瑞的可吸收镁合金螺钉、大博医疗的表面微结构融合器以及春立医疗的高耐磨陶瓷衬垫,均显著提升了植入物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术领域,天智航、威高、长木谷等企业正构建“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随访”的数据闭环,通过 AI 与机器人技术提升手术精准度与一致性。
整体而言,中国骨科器械的创新方向正从“产品制造”转向“临床场景整合”。领先企业正在通过“器械 + 数字化 + 培训 + 服务”打造系统化解决方案,为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
骨科植入器械是全球医疗领域中监管最严、准入门槛最高的板块之一。产品需通过多国注册及临床验证,周期长、成本高,对企业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尽管如此,中国骨科企业的国际化正在加速。2025 年上半年,行业龙头海外收入占比平均已接近 20%,海外市场逐渐成为对冲国内价格压力的重要增长来源。当前主流的国际化路径大体分为三步:
威高、春立和天智航等企业已在东南亚和拉美取得突破,形成从“出口产品”到“输出品牌与技术”的新格局。整体上,中国骨科行业正处于由区域化探索向全球化布局的关键过渡期。
中国企业在制造、研发与体系化管理方面形成了明显优势:完善的金属加工与模具产业链、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庞大的临床数据基础以及政策层面的创新支持,使得国产厂商在新兴市场具备高性价比与快速响应优势。
但进入发达市场仍面临严峻挑战。欧美地区对长期临床随访与真实世界证据(RWE)要求极高,品牌认知与医生信任尚待积累。注册、渠道和售后成本推高了海外运营门槛,知识产权与支付体系差异也构成隐性壁垒。
要在全球竞争中建立长期优势,企业需聚焦三方面:
中国骨科企业正在从“成本领先”转向“体系竞争”,能否在品牌与合规方面取得突破,将决定其全球化的深度与质量。
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正从单一器械销售转向综合解决方案。企业越来越多地与医生共创,通过培训、手术支持与临床合作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实现从“卖产品”到“赋能临床”的转变。
在不同市场,产品策略呈分层布局:新兴市场以中低端产品突显性价比,发达地区则推广高端定制与 3D 打印方案,形成多层次品牌体系。数字化成为新竞争焦点——天智航和威高平台已实现术前模拟、术中导航、术后追踪等一体化服务。同时,本地化制造与服务网点在东南亚、拉美和中东不断扩展,不仅提高了交付效率,也增强了招标竞争力。部分企业通过并购或合资快速获得认证与渠道资源,加速国际化落地。
合规管理也被前置到战略规划阶段。领先厂商在进入海外市场前即进行 FTO 检索、风险评估和注册体系建设,避免“先卖后改”的被动局面。
总体而言,中国骨科企业正从制造商转变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体系化的产品布局、数字化的临床支持和本地化的市场响应,正帮助它们从“价格竞争”迈向“价值竞争”。
中国骨科行业正迎来由“制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转折。未来的竞争不再取决于单一器械性能,而在于谁能提供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机器人辅助手术和临床数据闭环将成为高端竞争的核心。领先企业将通过完整的“产品—方案—服务”生态,建立起可复制的临床标准和国际品牌影响力。
随着国内集采后市场重构,行业正在“去低端化”,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率有望修复,海外业务将成为长期增长引擎。未来的出海不再是地理扩张,而是体系能力的全球延伸——企业需在 MDR/FDA 等高标准体系下实现合规与运营一体化,方能获得全球话语权。同时,创伤与常规脊柱领域的国产替代已接近完成,复杂脊柱、翻修关节与可降解材料等高技术赛道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企业正有机会在这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总体来看,未来 5–10 年将是中国骨科器械由“制造驱动”走向“价值驱动”的关键窗口期。本地化、数字化与生态化将成为行业三大关键词。真正具备技术整合与全球执行力的企业,将从“中国制造”迈向“全球医疗方案提供者”。

作者:
Jess Zhou
董事
jess.zhou@arc-group.com

作者::
Carina Xia
分析师
carina.xia@arc-group.com
参考文献:
获取我们最新的市场洞察、新闻与报告,以及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