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历了2023-2024年高利率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后,2025年上半年,美国资本市场温度明显回升。中国企业在这一波复苏中迅速抢占窗口,Dealogic数据显示:仅上半年,中国企业IPO募资额已达6.9亿美元,逼近去年全年水平。
ARC Group副总监David Feng指出: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市场周期的回暖,而是一个新的融资链条正在形成。IPO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企业如何在之后的资本周期中持续获得流动性支持。2025年上半年,是一次结构性机会的释放。”
募资结构和参与企业类型都在快速演变:低于5,000万美元的“小而精”IPO成为主力,新能源、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出海型”业务在募资金额上占据高位。与此同时,二级市场的活跃度超过预期,多个中概股通过PIPE、RDO、Reg S等工具完成补给式融资,打响真正的“补给战”。
上半年,已有超过40家中国与香港企业向SEC提交IPO申请。第一季度,21家中国公司成功登陆美股;第二季度则在汽车智能化、SaaS与特色消费品牌等推动下继续积累动能。高频“小型募资”成为主流,一方面是市场对高成长项目的继续容忍,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主动控制稀释、分阶段融资策略的体现。
David Feng进一步分析道:
“美国投资者对成长型企业的包容度仍在,尤其是那些有真实收入、有国际视野的公司。港美‘双地奔跑’成为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类企业的新常态,大家都在争夺美元估值和全球流动性。”
2025年4月起,纳斯达克新规正式生效,要求IPO募资用于满足至少1,500万美元的公众持股市值门槛。这使得过去“旧股登记+小额募资”的玩法难以为继,企业必须提前完成投资人布局,拉高上市合规标准。
David Feng表示:
“新规其实是在倒逼中小企业提前完善资本结构,提前找基石、准备PIPE通道。我们从投行角度看,这反而让市场更加健康,也让像ARC这样拥有一站式能力的机构脱颖而出。”
上市只是序章,二级市场正成为“补给战”的主舞台。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中国内地企业在纳斯达克完成了21笔再融资交易,总金额达10.4亿美元。再加上一季度的2.7亿美元,整个上半年再融资金额超过13亿美元。再融资不再是补救手段,而成为战略资源重构的核心。
单笔规模最大的仍然是老牌 IDC 服务商万国数据(GDS),通过 ADS 配售与可转债的“组合拳”获得 6.27 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金山云(KC)利用公募增发与 Reg S私募配售完成约2.9亿美元的融资。
港企方面贝德斯金融(PLUT)、华赢控股(SWIN)与均御工程(ZDAI)三家公司在二季度分别获得 209 万美元至 1,140 万美元不等的追加弹药。从结构来看,RDO(注册直接发行)、Reg S私募配售和 PIPE(定向私募)等灵活型融资工具占比继续上升,说明企业正在主动应对市场波动。
随着资本市场制度更为成熟、产品设计更加透明,企业会更审慎地评估融资成本、股权稀释比例、时间窗口与流动性需求之间的权衡。一些公司倾向选择 ELOC、PIPE 或 ATM 等融资方式,以提升发行效率并降低融资过程中的外部不确定性,另一些则更偏好传统公募增发以拓展股东结构、增强市场信号。
可以预见的是,融资工具的多元化与公司财务决策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再融资市场的活跃度,也意味着投行在产品设计与战略匹配上需要具备更强的定制化能力。
David Feng强调:
“我们越来越多看到客户在上市当天就开始准备第二轮融资路径。这个市场已不是谁能先上市,而是谁能补得上、跑得远。”
进入下半年,降息预期叠加美元流动性回暖继续为中国发行人营造相对友好的一级、二级市场环境。
Dealogic 统计显示,截至 7 月中旬,已有 45 家中国及香港企业向 SEC 递交上市申请,其中约 60% 的目标募资额低于 5,000 万美元,延续“小而精”项目占主流的格局。市场焦点将更多落在如何帮助小型发行人在更严格的监管框架下顺利完成定价与上市,而大体量中概股何时重返美股,仍取决于中美监管协调与宏观窗口的进一步改善。
然而,监管合规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依然是悬在天花板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有在上市前就锁定基石投资者、设计多交易所备选路径,并在 ESG 与信息披露上一次性做到位的企业,才能真正把握募资窗口。
面对日益复杂的跨境融资结构,ARC Group 依托旗下已获得美国全牌照并完成中国证监会备案的机构ARC Group Securities 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跨境协同平台。
截至2024年,ARC Group累计完成交易规模超123亿美元,服务涵盖新能源、制造、生物科技、数字消费等多个行业。
ARC Group的核心优势包括:
David Feng 强调:
“ARC从来不只是投行承销商,而是客户的资本战略合伙人。从IPO到PIPE,从RDO到ELOC,我们可以把所有再融资方式整合在一个路径中完成。这就是一站式的意义所在。我们最擅长的,不是帮客户走完一场IPO,而是长期陪伴客户,把握市场窗口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IPO后一年内以及一年后长期可持续的融资计划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强势回归美国市场。尽管首次公开募股(IPO)势头强劲,但真正的动作转移到了二级市场——融资规模激增,募资模式也随之演变。随着流动性回归和上市标准收紧,ARC集团正在重新定义投资银行的角色,不仅作为上市通道,更是从IPO到多轮融资再到可持续价值创造的全流程长期资本合作伙伴。
David Feng总结道:
“当前市场不再是资本充裕的时代,而是门槛更高的时代。胜出者将是那些提前构建资本结构、适应新规并携手全球投资银行,在上市及后续融资环节精准执行的企业。”
作者:
David Feng
副总监
作者:
June Xie
市场副经理
参考文献
获取我们最新的市场洞察、新闻与报告,以及商业资讯。